国民党的军政系统是一个派系林立、勾心斗角的体系,内部遵守着一套表面亲近、内心疏远的潜规则。他们的各个山头都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,胜利的时候全力增援,攫取战果,失败的时候则好比光杆司令,难免落个四面楚歌的下场。前有张灵甫命丧孟良崮而李天霞作壁上观,后有范汉杰锦州苦战而四周部队无一增援。
这样看来,国军将领只要遇到战败,最终只有战死和被俘两种结局,支援的兄弟部队只是永远不会到达的“空头支票”。但万事不是绝对的,就有这么一场战役,我军经历血战,久攻不下,那就是三战四平。下面来看一看当时的守将陈明仁是怎么防御的,又有哪些其他的军队增援了他。
原因分析首先就陈明仁本身和他率领的军队来说。陈明仁是一代名将,擅长打硬仗,面对持久战有充分的耐力,他能够整合所有能使用的资源,不到迫不得已决不投降。他率领的军队也属于国军中一支比较精锐的队伍,战斗力较强,在战争中也有很好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78%本身实力过硬是陈明仁能够成功镇守四平的决定性原因,当然另一方面外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陈明仁在被围困的时候全力作战不敢懈怠,同时也向身处沈阳的长官杜聿明屡次求救。杜聿明也正火烧眉毛,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理,陈明仁又直接向蒋委员长求救,这下终于奏效了。
急令增援蒋介石得到了这个消息大为吃惊,没有想到事态发展得这么遭,连忙急电杜聿明,命令他把华北战场的五十三军调到东北作战。值得一提的是,之前杜聿明屡次请示蒋,想把五十三军调过去,蒋都没有同意,这一次蒋竟然主动提出来,并且是紧急命令,不允许耽延,否则一律送交军事法庭。
杜聿明焦头烂额,一阵急火攻心就病倒在床上。他连忙叫来自己的副将,忠实的属下,也是当年同窗的郑洞国,把这些事全权交给他负责,委托他代替自己去指挥五十三军,火速增援四平。
支援部队第五十三军原来是驻守东北的老部队,比较熟悉东北的情况,当时周福成任军长。周福成在郑洞国的授意下,攻取本溪,又立马向四平进军。郑洞国的个人军事统帅能力是毋庸置疑的,他胆大心细,做了另一手准备,把五十三军放在其他部队的后面,随时准备插进战场,其他两个军先行进击,以防我军围城的同时伏击他们。
另外两支军队分别是新六军和九十三军。新六军是这次增援计划中比较卖力的军队,它的军长是鼎鼎大名的廖耀湘。廖耀湘很有冲劲,倚靠着精良的装备和人数之众,大胆地向前冲杀。我打援部队奋力阻击,在四平南面的八棵树给新六军造成重大损失。
梁耀湘不是等闲之辈,命令师长郑庭笈火速再次占领阵地。他们在陆空两方面的配合攻击下,逐渐占据优势,我打援部队只能被迫先撤退。
九十三军的进展就没有这么顺利。九十三军的军长是滇军将领卢浚泉,他本意也是尽快到达四平增援,无奈我打援部队坚决阻击,不让他们前行一步,所以基本没有前进。在陈明仁的不断求救下,杜聿明根本无心养病,只能一再敦促郑洞国,要求他直接督战九十三军,务必及时到达四平。
最终战果郑洞国亲临九十三军战场,命令部队倾巢出动,辅助火力进攻,让我军阵地十分吃紧。国军三剑齐发,林总看情况逐渐不利于我军,就宣布了撤退。陈明仁看到了城外的援军,意识到他终于脱困了。
为了表彰这三个全力增援四平的军长,委员长升格他们为兵团的司令员。当然,他们最后的结局并不怎么好。周福成上任第八军团司令官之后,仍然兼任五十三军军长,镇守沈阳的时候被俘虏。廖耀湘上任了第四兵团、第九兵团的司令官,最后在辽宁西部兵败被俘。卢浚泉升任第六兵团司令官,在锦州最终被俘虏。这几个将领在增援四平的时候都十分卖力,但是轮到他们自己面对大军的时候竟然无人增援,只能面对战败的现实,不禁令人唏嘘。
结语人心是战争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。国军内部派系林立,各怀鬼胎,人心本来就不齐整,即使占有精良的装备和人数更多的军队,面对一致对敌的我军,也只能是闻风丧胆,难逃失败的结局了。由此可见,战争想要胜利,内部必须要有一致的目的,并且要符合人民的意愿。
发布于:河南省